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令人咋舌。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人均产生 8 公斤电子垃圾,一年丢弃的电子垃圾高达 6130 万吨,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攀升。这些被淘汰的电子产品,若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电子产品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像重金属铅、汞、镉,以及有毒化学物质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在电脑、手机、电视等产品中广泛存在。电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保温层发泡剂属于损耗臭氧层物质。一旦这些电子产品被随意丢弃或填埋,重金属会渗入土壤,污染水源。一块手机电池所含的镉,就能污染 6 万升水,相当于 3200 桶标准桶装水。若进行焚烧,又会释放出二恶英、呋喃等剧毒致癌物质,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对人体而言,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会损害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等多个系统,孕妇和儿童等易感人群受影响更大,可能引发儿童肺功能下降、神经发育障碍等问题。​
随意丢弃电子产品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制造一部手机需要用到铝、钴、铜、钨、金等超过 60 种元素,每吨废旧手机(不含电池)中含有超过 270 克金,堪称一座 “含金量” 远超一般原生矿山的 “城市矿山”。但现实情况是,大量废旧电子产品中的宝贵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因此,合理销毁电子产品意义重大。首先要对电子产品进行分类,可回收产品如电视机、洗衣机等大型家电,可送到专门回收点;可拆解产品如手机、电脑,能拆解出零部件再利用;含有毒物质的电池、荧光灯等特殊产品,则需送往专业处理机构。处理前,要做好数据清理。对于重要数据,先备份到云端或外部硬盘,再恢复出厂设置。若涉及极为敏感信息,还可通过物理手段拆解硬盘等进行销毁。​
为解决电子产品的处理问题,相关部门与企业也在积极行动。规范 “电子垃圾” 科学处理的一大瓶颈是资金短缺,随着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建立,这一难题得到缓解。按照规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交纳一定费用作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用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费用的补贴。许多电子产品制造商也提供旧产品回收服务,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厂家。此外,各地还有专门的电子废物回收中心以及定期举办的电子产品回收社区活动,都为电子产品的妥善处理提供了渠道。​
电子产品的销毁处理,关乎生态环境安全、人体健康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每个人都应提高环保意识,选择正确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